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报道 > 详情

宣传周|为一域增光 为全局添彩

发布时间:2023/4/26 3:47:5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编者按

  十年路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知识产权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为新时代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知识产权工作高位部署、统筹推进,融入大局、稳中求进,锚定目标、砥砺奋进,真切做到以法治厚度涵养民生温度,以保护力度延展开放广度,以创新浓度提升经济发展跨度。特刊成就篇再度从创造、运用、保护、服务、审查、国际合作六个维度细致梳理了知识产权这十年的非凡成就,引领读者透过一域嬗变,见证全局发展。

  创造  引领和驱动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创业浪潮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创新浪潮之下,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为推动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贡献巨大能量。

  十年来,知识产权激励创新创造更加有力。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累计注册商标3556.3万件,年均增长25.5%。截至2022年底,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21.2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4件,有效商标注册量达4267.2万件,累计批准地理标志产品2495个,核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7076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累计发证6.1万件,牢固确立了知识产权大国地位。

  知识产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综合实力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2022年7月,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超过了300万件,进一步夯实了我国创新大国的国际地位。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和储备不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占国内总量的比重超过三成;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39.5万件,所占比重达到13.0%,较“十三五”末提高1.6个百分点。

  在世界创新舞台上,我国也展示出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显著进步,印证了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11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中国独占2席,科技创新更加活跃。十年来,核心专利、知名品牌、优质地理标志、高水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高价值知识产权拥有量的大幅增加,记录了中国创新主体知识产权综合实力快速提升、中国创新主体在十年间的创新创造活动日益活跃、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创造水平蓬勃发展的轨迹。

  将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知识产权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各相关单位加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和保护,加强对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协同,实施专利导航专项行动,围绕多个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为高价值专利布局提供支撑。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强化质量导向、突出统计指标的引导作用,积极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大力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

  十年间,从企业到产业,再到全社会,无不保持着强劲的创新活力,有效支撑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源。(本报记者  杨 柳)

  运用  促进创新动能加速释放

  十年来,知识产权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十年来,知识产权运用效益加速显现。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畅通流转,激发创新成果转化内生动力。多年来,我国遵循知识产权制度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推动建立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激发知识产权转化内生动力;着力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支持建设41个知识产权运营平台(中心),联合财政部在37个重点城市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支持16个省份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机制。2022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运营次数达到50.7万次,是2012年的5.6倍。十年来,高校院所专利转让许可次数平均增速达20.5%,高价值专利转化的“源头活水”被有效激活,促进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加速释放。

  金融赋能,拓展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我国出台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政策文件,深入开展“入园惠企”专项行动,建设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优化质押登记服务,稳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提质扩面。深化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稳妥推进金融服务模式创新。2022年全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4868.8亿元,惠及企业2.6万家;截至2022年底,累计为2.8万家企业的4.6万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了超过1100亿元的保险保障。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

  带动产业,拉动经济优化升级。十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积极探索促进专利密集型产业发展有效路径,支持建设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认定试点平台,提高专利对产品和产业的支撑力和贡献度,目前已备案专利产品2万余件。深入实施专利导航工程,一体推进专利导航服务载体和平台建设,批复建设国家级基地104家,国家级支撑服务机构26家,启动上线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系统构建起专利导航服务产业发展工作体系。深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推动全国布局建设340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组织实施“千企百城”商标品牌价值提升行动,连续四年实施地理标志运用促进工程,接续开展地理标志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有力促进品牌经济和特色经济发展。知识产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势能更加有力。

  回首十年,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强。放眼未来,全国知识产权系统还将踔厉奋发,为“中国号”巨轮输送不竭动力。(本报记者  吴 珂)

  保护  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知识产权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引领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全方位加强。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对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确定了任务书、绘制了路线图、列出了时间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整体形成了央地联动、部门协力、全国协同的工作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法治化水平迈上新台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为保护知识产权提供了基础性的法律保障。立足实践,与时俱进,新修改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扩大了保护范围,提高了保护水平,加大了保护力度,对快速变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求作出有效回应。落实新增知识产权保护中央事权,制定实施《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办法》《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行政裁决办法》。山西、辽宁、上海、山东、湖北等地大胆创新,制定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以知识产权地方立法推动了区域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

  知识产权全链条大保护实现新突破。多部门共同开展北京2022年冬奥会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项行动,重拳出击,整治到位。出台一系列标准、规范、指南,持续加强执法指导,提升办案质量水平。聚焦高质量发展,常态化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和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严格规范专利商标管理秩序。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等联合制定加强协作配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多个政策文件,不断完善司法、刑事、行政衔接保护工作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严、大、快、同”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稳步推进集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于一体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体系建设,截至目前,在27个省(区、市)布局建设97家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加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推动在全国建立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组织超过1000家。深入推进以信用为基础的分级分类监管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和完善技术调查官制度和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鉴定工作体系,为司法和行政保护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撑。新批准筹建29个、建成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全国在建和建成示范区总数达103个。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得到新加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亚太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中欧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正式生效,244个中欧地理标志实现互认互保。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合作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引进其仲裁与调解服务。

  专利审查高速路(PPH)合作伙伴达到30个,便利我国企业海外专利布局。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建设,优化海外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通过上述举措,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得分逐年提升,从2012年的63.69分提升至2022年的81.25分,进步巨大,知识产权保护对激励创新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根本保障作用不断深化释放,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报记者  李杨芳)

  服务  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新时代十年,知识产权服务水平不断优化,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不断顺应广大创新主体的新要求、新期待,在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创新活力的同时,也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

  办理业务更加便利。十年来,专利商标注册申请实现“全程网办”,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率分别达到99.72%和99.55%。知识产权业务实现“一窗通办”,并覆盖所有省份。专利代办处数量十年来增长至34个,地方商标受理窗口自2016年设立以来增长至309个。首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事项清单集中发布,为各类经营主体享受便捷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提供了指引。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基本建成以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节点,以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为重要网点的覆盖全面、疏密有致、层次分明、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截至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联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运行建设101家TISC机构,联合教育部认定103家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备案两批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实现省级全覆盖,国家级重要公共服务网点达到348家。

  信息资源更加普惠。十年来,知识产权数据信息资源供给持续加强。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开放种类总数达55种,基本实现 “应开放尽开放”。为进一步提升用户数据下载体验,知识产权基础数据下载带宽增至200M。同时,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种类增至53种,试点向20余家具备数据加工和分析能力的经营主体,按需免费提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更大范围开展专利、商标远程审理和巡回审理,专利复审无效、商标异议评审决定文书实现全增量公开,十年来累计公开专利复审无效决定17.6万件、商标文书153万件。各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因地制宜,积极推行知识产权业务办理线上“一网通办”、线下“最多跑一地”,健全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点。

  十年来,知识产权服务业稳步健康发展,全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突破8.4万家,吸纳就业人员超过92.8万人,总营业收入达到2600亿元,为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回首十年,知识产权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有效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踏上新征程,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将继续优化服务,以高质量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支撑高质量创新。(本报记者  李 倩)

  审查  以高水平审查促高质量发展

  知识产权制度是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专利商标审查工作作为获权的基础和保护的源头,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进程中作用愈加显著。十年来,我国不断压减专利商标审查周期,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效率,审查模式不断创新,审查标准动态完善,知识产权申请更加便利,让人民群众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审查效率显著提高。十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重要指示,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着眼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坚持自我加压,加大改革力度,创新改革举措,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得到了申请人、权利人和创新主体的充分肯定。

  2022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前顺利完成压减专利商标审查周期的目标任务,其中高价值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提前1年压减到了13个月,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提前3个月压减到了16.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提前2年压减到了4个月以内。

  审查质量持续提升。十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把专利商标审查授权关,以高质量审查促进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益运用。很多在国外工作多年的知识产权律师直言,中国近年来专利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的提升令人惊喜,中外企业享受到了多样化的便捷服务,受益匪浅。

  诚如很多创新主体感受到的,这十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把专利商标审查授权关,以高质量审查促进高质量创造、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益运用。我国专利商标审查质量持续提高,2021年,专利审查质量用户满意度指数达85.7,连续12年保持在满意区间,并且实现了稳中有升。商标审查质量稳步提升,2021年商标注册审查抽检平均合格率达97.6%。

  审查能力不断强化。国家知识产权局近2万名专利商标审查员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充分发挥提质增效主力军作用。

  在专利审查方面,“十三五”时期,共审结发明专利申请437.3万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884.7万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327.5万件,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2.2倍、2.4倍、1.2倍,完成PCT国际专利检索26万件,是“十二五”时期的2.4倍。

  在商标审查方面,2021年首次实现年度商标注册审查量超1000万件,2200多名商标审查员戮力同心,2021年共完成商标审查审理超1400万件。其中商标注册申请实质审查达1056.82万件,同比增长20.31%。

  十年成就使人振奋,十年经验给人启迪。知识产权审查全面提质增效,为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转变、知识产权工作从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转变汇聚奋进的力量。(本报记者  陈 婕)

  合作  深度参与全球知识产权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纵深推进,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有力服务了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国不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中国方案上升为国际共识,转化成国际行动。

  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加强“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合作协议》签署。2022年5月5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在中国正式生效,意味着中国申请人可以通过海牙体系便捷高效地在海外申请外观设计专利,同时外国申请人也可以通过海牙体系向中国申请外观设计专利。生效当日,有49家中国企业通过海牙体系提交了108件外观设计国际申请。

  十年来,中国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框架下多边事务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2012年6月6日,《视听表演北京条约》正式签署,这是第一个在中国缔结并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知识产权条约;2020年4月28日,该条约对30个缔约方正式生效。2022年5月5日,海牙协定生效的同一天,《关于为盲人、视力障碍者或其他印刷品阅读障碍者获得已出版作品提供便利的马拉喀什条约》在中国生效。

  2019年,中国创新主体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了5.90万件国际专利申请,超过美国成为提交国际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到7.0015万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的排名由2012年的第34位攀升至2022年的第11位,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知识产权收入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持续提高,创意产品出口、知识传播等指标进步明显,进入全球百强的科技集群数量跃居全球第二。有国外人士认为,中国排名持续稳步上升,预示着全球创新地理格局正在向东方转移。

  2020年9月14日,历经10年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签订。截至2023年1月,中欧双方已累计实现244个地理标志互认互保。中国受理了来自欧盟的175个地理标志保护申请,覆盖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22个欧盟成员国。欧盟也受理了我国的金华火腿、太平猴魁茶、富平柿饼、泸州老窖酒等175个地理标志的申请。中欧双方已顺利完成350个产品清单公示工作。2021年全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外资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满意度得分相比“十三五”初期提升2.36分;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2013年的第96位跃升至第31位,连续两年被评为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全球10个经济体之一。中国正依托多边知识产权合作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书写知识产权国际合作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柳 鹏)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