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报道 > 详情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2/6/27 11:48:13 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政务微信

发布会1(1).jpg


  6月2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举行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有关情况,并就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图文实录


  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 曾燕妮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国家知识产权局6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我们将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有关情况。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政府部门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知识产权的决策部署,围绕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承担或主导开展的,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相关数据、产品、信息、咨询等方面基础性服务的行为。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相关工作,今天,我们邀请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王培章,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魏保志,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李昶,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周立权共同出席发布会,并回答大家关注的问题。我是本次发布会的主持人,国家知识产权局新闻发言人曾燕妮。

  首先,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王培章司长发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最新进展和工作成效。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司长 王培章

  谢谢主持人!首先,非常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直以来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实践探索,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能力,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数据信息利用意识日益增强。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六稳”“六保”的任务部署和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要求,紧紧围绕创业链、创新链和产业链,以公共服务支撑高质量创新,以助力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总体看,我们的工作成效主要包括:

  一是顶层设计更加完善。《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以下分别简称《纲要》和《规划》)首次设立专章,对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作出战略部署。《纲要》《规划》印发以来,各部委、各省市等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相关政策文件接连推出,不断夯实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的四梁八柱。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第一个专项规划;多项国家级专项规划注重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各省市把公共服务工作列为地方知识产权建设纲要或“十四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顶层设计已经形成,各地实施规划日益完善,初步建立“全链条服务、服务全链条”的发展格局。

  二是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我们秉持“便民利民”理念,努力织密织牢公共服务网。截至5月底,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在全国副省级以上省(区、市)实现全覆盖,地市级综合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到132家,覆盖率39.6%。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等国家级重要网点269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可及性大幅提升。各类服务网点围绕专利分析预警、商标品牌运用等,累计服务中小企业达100余万次,助力创新创业主体缩短创新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数据资源供给更加丰富。知识产权数据信息是一座“金矿”。我们围绕提高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效能,坚持扩大数据供给和加强数据管理并重。在专利基础数据开放的基础上,推动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基础数据全面开放,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开放种类达到44种,基本实现“应开放尽开放”。不断强化知识产权基础数据普惠性供给,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下载带宽近年来三次扩容,由30M增至200M。加快推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精准供给,向全国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节点和网点单位开放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发布知识产权数据利用指引,并扩大向具备数据加工利用能力的市场主体按需免费提供知识产权标准化数据,降低数据信息再加工成本,提升数据利用效益。积极推广知识产权数据利用规范,推动保障数据安全、加强隐私保护与促进数据开发利用协同发展。

  四是公共服务产品更加多元。我们坚持“智慧高效”的工作目标,加快对信息化服务系统进行整合、优化、升级,推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多元化、服务智能化。目前,已基本形成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为枢纽,以新一代专利检索分析系统、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专利数据服务系统为主要载体的,“1+3”模式的信息公共服务产品组合。同时,全国30个省(区、市)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各级各类智能便捷、功能丰富的公共服务产品,已成为创新创业主体“找得到、学得会、离不开”的得力助手。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重要指示精神,锚定二〇三五远景目标,不断健全完善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在做好稳住经济大盘的各项工作中,为创新发展提速赋能,推动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谢谢!

  曾燕妮

  谢谢王司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请媒体朋友点击屏幕上的相应按钮提问。提问时请通报所属媒体。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便民利民是对公共服务的重要要求。能否详细介绍下,一年来,在构建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方面,都取得了哪些进展?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王培章

  感谢您的提问。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是为社会公众和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基础性服务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让创新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国家知识产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力支撑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着力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格局。基本形成以省级和地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为骨干节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为重要网点的立体化、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涵盖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服务力量不断壮大。建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机构1300余家,不断强化知识产权维权援助的公共服务供给,2021年全年办理维权援助申请4.7万余件。

  二是紧紧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开展工作。上线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网,初步实现各类知识产权业务“一网通办”。依托国务院客户端小程序实现专利公报和商标公告信息“掌上查”。面向中小微企业部署新一代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免费提供专利检索分析服务等实用功能。持续优化国家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提升专利信息利用能力。截至5月底,公共服务网累计访问量达到了500万次,新一代系统用户数超过6.8万人,重点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累计访问量近1.2亿次。

  三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向公共服务体系重要网点开放共享51种标准化数据,提升公共服务机构信息利用能力。近期我们将出版《知识产权基础数据利用指引》,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水平。引导区域间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合作帮扶,指导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开展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向中西部倾斜。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探索建设公共服务标准化城市,进一步彰显便民利民的服务效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中国市场监管报记者

  压减审查周期是知识产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具体介绍下专利方面审查周期压减情况以及专利审查服务创新创业情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部长 魏保志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大家对专利审查工作的关注。专利审查是专利保护的源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提高知识产权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放管服”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也作出明确部署,要求从2018年起,5年内将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三分之一,其中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压减一半以上。

  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多措并举促进专利审查工作。

  提质增效方面,一是建立以国家需求和用户满意为导向的专利审查管理机制,向管理要效益。二是优化审查资源配置,积极探索工作组审查等新模式,向创新要动力。三是上线智能化检索系统,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向技术要效率。四是抓好专利申请源头控制,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行为,强化综合治理。

  服务创新创业方面,一是综合运用优先审查、快速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种审查模式,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实现专利申请“一网通办”、咨询电话“一号对外”,全面推行专利电子证书,增强市场主体的获得感。三是加入《工业品外观设计国际注册海牙协定》,为中国申请人外观设计全球化布局提供便利。四是为受疫情影响的市场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救济措施,开通涉疫专利申请绿色通道,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截至去年年底,我国高价值专利审查周期已经压减至13.3个月,提前实现了国务院确定的目标。到今年底,我们将确保完成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的压减目标任务,为持续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提供更加有力支撑。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建设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请问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具体是什么类型的机构?这类机构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培章

  谢谢您的提问。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共同推广的项目,目的是帮助我国创新主体提升技术信息检索分析能力,更快掌握产业技术动态和信息,促进提升创新能力。在地方知识产权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相关机构的积极响应下,我们分四批建成101家在华TISC,圆满完成首期建设目标。

  在华TISC是我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网点,为管理决策层、中小微企业、科研团队以及社会公众等,累计提供基础检索服务21.8万次,高级分析服务13.3万次,有效降低了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的获取成本,提高了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在华TISC主要开展四方面工作,一是通过建立专业化课程、举办业务技能竞赛、打造特色培训体系等方式,满足多元化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已累计提供公益培训和高级培训5500余次,涉及38万人。二是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重点产业形势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等,支撑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三是通过建立专题数据库,开展信息检索分析、专利预警、政策咨询、公益培训等服务,助力企业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创新发展道路。四是持续发挥知识产权信息在支撑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助力创新主体升级科研产品、破解科研难题、培育高价值专利。通过搭建交易平台、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以及促进投融资等,为创新成果寻找生长沃土,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华TISC累计促成转移转化专利1600余件、转化收益达20亿元,促成知识产权融资超过100亿元。

  下一步,我局将加快打造“服务种类全、服务对象广、服务质量高、服务模式新”的中国TISC“高级版”,引导TISC机构在激发创新活力、支撑创新发展、转化创新成果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商标网上申请是商标领域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请介绍下商标网上申请的相关情况?

  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副局长 李昶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大家对商标网上公共服务,特别是网上申请的关心和关注。

  长期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着力推动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充分发挥“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的信息优势,坚持商标网上公共服务的“应上尽上”,目前已有37项业务实现了网上办理。同时我局还通过中国商标网向申请人提供商标查询、缴费、公告、咨询、电子送达、裁文公开、注册证明公示等“一站式服务”,推动商标确权工作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商标网上申请手续简便,系统开放时间长,不受地域限制,能够大大降低申请的时间、经济和人工成本。此外,网申系统辅有详细的申请指引,也能有效减少不予受理和补正的概率,提高申请效率。截至今年5月底,商标注册业务的网上申请率已经达到99.45%,网申用户数量达到27.9万。

  为进一步提升商标网上公共服务水平,我局在实现商标注册及变更转让续展等业务网上办理的基础上,于2020年先后实现了商标驳回复审、商标异议、无效宣告、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的网申功能。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通过网申系统办理相关业务,避免因提交材料不及时导致的超时限问题。

  据统计,今年前5个月,申请人通过网申系统提交驳回复审申请8.93万件,占驳回复审申请总量的69.14%,较去年同期上升5个百分点;提交撤销连续三年不使用注册商标申请5.35万件,占申请总量的86.76%,较去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标异议及无效宣告等后端业务的网上申请也呈增长趋势,无论是网申的数量,还是占比,均较去年同期增长近一倍。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拓展商标网上公共服务的业务范围,实现商标评审案件的“一网通办”。同时,我们将持续优化商标网上服务,全面提升商标网上公共服务能力和便利化水平,为广大市场主体做好服务工作。谢谢。

  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

  去年5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了相关通知,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放管服”改革。请问通知印发一年来,在公共服务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王培章

  谢谢您的提问。一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聚焦公众需求,在知识产权公共服务领域,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举措,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

  一是精准施策为企业创新发展疏堵解困。实现一般情形商标注册全流程周期压缩至7个月。商标异议、驳回复审平均审查审理周期分别压缩至11个月和5.5个月。全面推行专利代理机构执业许可审批、专利商标质押登记办理的告知承诺制,累计减少当事人提交材料约3万份。扩大行政裁定文书网上公开范围,实现专利复审无效、商标异议评审决定文书全增量公开。今年前5个月,累计公开专利复审无效决定1.6万件,商标文书21.7万件。近期我局还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符合条件的专利自动延长年费缴纳届满日,开通专利商标质押登记绿色通道,助力企业应对疫情冲击,保障市场主体平稳运营。

  二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知识产权业务受理窗口“一窗通办”覆盖所有省会城市。沈阳、济南等多个专利代办处,设立地市级代办站。全国共设立地方商标受理窗口277个,有效打通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持续优化专利商标电子申请系统,截至5月底,商标、专利网上申请率分别达到99.45%和99.43%。全面推行专利商标电子证书,进一步缩短权利人获证时间。公布《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全国23个省(区、市)发布了省级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推动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是不断满足创新主体差异化多元化需求。印发《商标注册申请快速审查办法(试行)》,健全快速审查机制,截至5月底,共快速审查商标149件。更大范围开展知识产权远程审理、巡回审理,今年前5个月,累计开展专利远程审理2918次;共设立商标巡回评审庭5个,完成商标巡回评审41件。开展电商平台专利权评价报告共享试点,共享核验评价报告5万余份,处置权利备案争议和纠纷900余件。北京、浙江等地实现专利优先审查的全程网办,上海、福州等地开展企业变更与商标变更一窗受理试点,更好满足市场主体办事需求。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刚才发布人介绍了目前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实现了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能否举例介绍下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

  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周立权

  谢谢您的提问,感谢您对北京市知识产权工作的关注。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具有北京特色的“1+17+N”多层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其中,“1”是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17”是在各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17家区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区中心,“N”是在重点园区、孵化器设立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站。

  在国家局的指导下,北京市积极推动“政府主导、多方联动、需求导向、示范引领”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公布《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意见》,强化政策保障。制定《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事项清单(第一版)》、完善《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工作指引》、编制《北京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2—2024年)》,开发菜单式及定制化服务产品,推动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二是多方联动,优化服务资源。会同市科委等部门支持双创载体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联合市版权局推动工作站、商标品牌指导站、版权工作站开展联动服务。依托首都保护知识产权志愿专家,保障专业资源供给。与北京大学等10家高校建立专利信息传播利用协作机制。

  三是需求导向,提高服务可及性。完善1600余家重点服务企业名录。组织17家区中心、90家工作站、10家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服务联络站的200余名联络员,对接市、区两级服务资源,定期走访、指导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设包含1.4亿件专利文献数据的“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依托35家信息公共服务网点开展信息服务。截至今年5月,累计解答咨询7.9万件,组织培训2800余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访问988万次。

  四是示范引领,提升能力水平。开展区域重点产业专项服务,形成重点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指南、指导案例系列丛书及30余种宣传册。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公共服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促进公共服务机构间的交流,推广典型经验做法。

  下一步,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将依据《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条例》的规定,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谢谢。

  曾燕妮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的发布和提问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参与和支持。在这里也做一个简单的预告,下个月我局将在国新办举办发布会,集中发布2022年上半年知识产权统计数据。欢迎感兴趣的媒体朋友参加,并就有关内容与我局新闻宣传部门联系。最后祝各位媒体朋友工作顺利。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编辑:侯岭)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