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报道 > 详情

专交会为专利交易转化添翼

发布时间:2016/9/14 9:24:58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刚刚签署交易合同的‘大轴重铁路货车轴承’专利产业化项目正是我们急需的项目,而大连专交会这样的平台也是我们企业所需要的。”9月9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下称专交会)上,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瓦轴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签署了专利产业化交易合同,这令瓦轴公司技术开发部代表徐女士十分欣喜。本报记者在现场采访中了解到,当日,专交会上有30多个专利项目达成合作意向,13个项目现场签约,签约金额4.47亿元。


  “本届专交会的参展单位数量、参展国家和地区数量、首日交易额等指标都创下了历届以来的新纪录。”专交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本届专交会有国内外1000余家参展单位、5500余项专利项目与产品集中亮相,成绩喜人。“专交会不仅为交易双方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对接平台,更是为打通专利交易的渠道做出了不懈努力,为专利高效交易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向本报记者表示。


  破解转化难题


  “我们的‘高性能陶瓷涂覆隔膜’专利产业化项目与大连伊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交易合同,专交会是一个难得的平台,面对来自企业的需求热情,我们觉得带来的专利项目数量不足、展会时间不太够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下称宁波材料所)研究员何先生介绍。


  如同宁波材料所的经历一样,在今年专交会期间,签署交易合同的喜讯不断传来。大连船舶制造集团公司与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大连金玛硼业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等专利产业化项目交易纷纷“落地”,找到了“婆家”。这些专利产业化项目,涉及智能制造、船舶重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是国内研发水平的代表,也是高质量专利的代表。


  记者在现场的采访中看到,展位前“扎堆”现象时有发生,专利交易“抢单”者屡见不鲜。在“中国制造2025”创新展区,国内百余家重点企业携带426个优秀专利项目与产品现场展示,吸引着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在“一带一路”国际展区,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1项专利项目参展,其中荷兰、以色列、奥地利等国家是首次亮相专交会。在中国科学院展区,有26家科研院所的176个专利项目参展。大学展区有近30余所国内大学的313个专利项目参展。而中国专利奖展区集中展示了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项目,参展项目质量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与往届相比,本届专交会更加突显了国际化、专业化、高端化和实用性等特点,更加注重专利交易、成果转化。”专交会组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凝聚创新动力


  事实上,大连专交会作为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化专利技术交易品牌展会,经过十届不断探索和积累,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展示国内外最新专利技术与成果、促进国际专利技术交易合作的综合性平台。至今,已有30余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省(区、市)的展团参加了专交会,累计有1万余家单位,8.8万余件专利参展,参观洽谈人数达到80余万人次,已有累计交易额超过204亿元。


  “专利交易的趋热,专利运用的旺盛需求,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密切相关。”李顺德认为,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部署,更加重视发挥知识产权的保障和支撑作用。《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催生更加蓬勃的创业创新热潮。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同时,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对技术创新、专利运用有着迫切的需求,这些都为专利转化、专利交易带来了空前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展了专利运用协同试点工作,印发了《关于在广州市等地区和单位开展专利质押融资及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印发了《中国科学院关于新时期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意见》;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各地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共同推动着专利运用逐渐形成新的热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氛围正在形成,大连专交会已经成为促进专利运用、打通转化渠道、汇聚创新动能的平台,打造好这一平台,不仅是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创新发展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李顺德强调。(本报记者  赵建国)

 

(编辑:白逸群)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