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报道 > 详情

中国高铁:专利作支撑 加快“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5/6/24 9:32:26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芬芳6月,好事盈门。中国高铁产业,正不断迎来利好。6月18日,中俄正式签署“喀山到莫斯科”高铁勘测设计合同,这是中国高铁“走出去”第一单,意味着中国标准逐步获世界认可。
 
  “这与中国高铁产业以自主创新掌握知识产权有直接关系。”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教授孙章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10年来,中国高铁产业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走出了一条高铁产业的知识产权之路。
 
  由引进到自主创新
 
  6月1日,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公司)正式亮相。这家由原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北车)合并而成的装备制造业的“巨无霸”企业,不但成为一家总资产达3038.43亿元、年营业收入达2000亿元的超大型制造企业,还将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实行统一管理。
 
  “中车公司的诞生,其重要意义在于形成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及市场等多方面的合力,助推中国高铁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尽快走向世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中车公司副董事长郑昌泓看来,两家大型企业的合并重组,是适应当今世界高铁产业竞争格局的明智选择。
 
  作为中国高铁产业发展的骨干,中车公司的知识产权优势颇为明显。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南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已占销售收入的7.86%,已提交4000余件中国专利申请,其中一半以上的专利申请已授权,并以发明专利居多。2014年,中国南车实现营业收入1197.24亿元,同比增长20.48%,尤其是自主创新的动车组销售毛利率达到20.88%,比上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在中国北车,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近5%,已提交中国专利申请1000余件。2014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42.9亿元,同比增长7.3%。
 
  “中车公司的知识产权优势正是其‘走出去’的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友梅告诉记者,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到结合中国高铁实际、逐步开展原始创新,中国高铁产业正在形成“中国创造”的特色。在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的大背景下,通过产能和知识产权的集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虽然诞生了海外订单,但知识产权仍然是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的一个瓶颈,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首先必须拥有更多数量和更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孙章表示,知识产权的积累,是提升中国高铁自主品牌实力的必然选择。
 
  事实上,高铁产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标志,并将成为未来世界装备制造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根据国际铁路联盟的最新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高铁线路将达1.35万公里;到2050年,高铁线路网络将延伸至5万公里,涉及的投资更是以万亿元计。面临巨大的市场潜力,相关各国无不对此虎视耽耽。
 
  近年来,中国高铁产业风驰电掣般的迅速崛起,令世界为之瞩目。从2004年开始引进高铁技术,到2008年8月1日最高运行时速350公里的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行,中国高铁仅用了4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国外高铁强国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事实表明,在国内外高铁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高铁产业正在逐步积累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的脚步。以中车公司为代表的中国高铁产业,正带着“中国创造”的印记,“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中车公司的诞生,对于中国高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坚实的基础。不断积累知识产权竞争优势,加快‘走出去’,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推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是我们的使命。”中车公司董事长崔殿国表示。(赵建国)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