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业报道 > 详情

2014年文化产业并购额达千亿元 知识产权整合加剧

发布时间:2015/1/16 9:40:3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我是做外卖的,也是做媒体的。”

111,自称“屌丝”的创业者——北京巅峰美景科技公司总经理蒋骏在首届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论坛上,抛出了一个“羊毛出在牛身上,猪掏钱”的案例。

“我们每个外卖盒子上面都印有广告,全国一天发行37万个盒子,根据客户年龄、性别、住址和消费习惯等,能非常精准地保证广告的送达……”蒋骏介绍,通过送外卖,线上线下互动,建立“一公里生活圈”,依靠广告收入获益。当与会的文化企业琢磨是否“一个外卖盒比一份报纸还要精准”时,也开始重构互联网下文化产业的边界。

2014年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的交替变动加速,产业集聚度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公司、地产公司、餐饮企业争相并购文化企业,全年并购额达16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6天发生一起并购。其中,以百度、阿里巴巴、腾讯(BAT)为首的互联网企业加大文化产业布局,以版权等知识产权为核心,从内容、平台到软件、硬件终端,一个新的互联网文化产业生态链体系正在形成。

网络公司主导并购

2014年,阿里巴巴投资优酷土豆,推出娱乐宝,成立阿里影业;腾讯入股京东,腾讯阅读、视频快速发展;百度10亿元人民币投资华策影视等,互联网公司主导的并购和资源整合加速。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少峰曾预计,2016年年底互联网文化产业将占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市场价值70%,但他在此次论坛上表示,从现在的发展情况看,到今年年底这一数值就将达70%

曾投资阿里巴巴的复星集团文化产业集团董事总经理钱中华认为,互联网颠复了经济,也颠覆了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品形态收视率下滑、开机率下降,而新用户拥抱手机、PAD、智能电视;资本市场重金砸向游戏、视频、硬件。目前,从内容、平台、软件到硬件终端,新媒体生态链正在形成。

以腾讯视频为例,其依靠从内容源头的投融资、联盟、战略合作,深化上游内容投资和制作;建立内容分发平台,稳固其在视频、门户、新闻客户端,以及PC、移动、智能电视和盒子等多终端触达;进行广告、付费、粉丝经济等多种盈利模式的探索创新,形成合理的上下游利益分配机制。

钱中华介绍,在资本市场,拥有生态链企业的估值一般是千亿美元,平台企业是百亿美元,而一个单一产品的公司市值充其量以亿美元为单位。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卖手机出身的小米在新一轮融资中估值达450亿美元,因为它通过手机、路由器、电视以及未来的净化器等智能终端,建立了人和终端设备的连接,同时也投资10亿美元构建内容,将形成巨大的生态链。

知识产权整合加剧

从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的发展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利用各自平台优势,竞相布局影视、视频、游戏、文学、广告,实现流量与用户的变化。“互联网文化产业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平台为王。互联网平台以版权为核心进行扩展,未来大有可为。”陈少峰介绍,目前各互联网平台呈现移动化、无边界化的趋势,不难预料,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收益来自文化产业。

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张元林认为,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带来的重要转变之一是全媒体运营和全产业链运营。他解释说,互联网的本质首先是连接,建立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之间的联系。在互联网环境下,内容提供商要建立与用户的联系,就应在不同的媒体形态上满足用户的需求,比如既要提供网络视频,也要提供电影等,还要具备用户思维,实现社区化。

他认为,一方面,对于一个作品,既要把它做成小说、电影,又要做成动漫、游戏,拉长产业链,挖掘知识产权的价值;另一方面,要在各个门类里建立比较高的门槛,建立“护城河”。为了内容的持续创新,要注意吸纳垂直领域的创意及人才,保持对市场的敏感,以防在下一轮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传统企业整装出发

在新媒体生态链中,传统文化企业该何去何从?面对无边界的互联网平台,传统文化企业将内容资源搬到网络上,是否就万事大吉?陈少峰认为,数字文化产业需要两个条件:海量内容与专业化。“传统文化企业搬内容上网是行不通的,需要用互联网思维实现业务的拓展。”他指出。

何为互联网思维?钱中华认为,互联网从技术本质上是实现人与人(如腾讯)、人与信息(如百度)、人与物品(如阿里巴巴)和人与终端(如小米)的连接,从经济意义上是为了提高效率,从哲学本质上是为了将权利回归用户和网民。这分别对应着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连接思维、用户思维,极致思维和大数据思维。

他建议传统内容企业应做到以下4点,第一是内容的独特性,如果能获得独家节目版权,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到内容的独特性;第二是平台的适应性,内容要与新的终端相结合;第三是及时的控制性,比如内容多种传播格式、媒体资产管理、网络管理、数据管理、分账管理等;第四是知识产权的管理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内容,一定要在电影、游戏、动漫等多渠道开发,以取得最好的市场成绩。

互联网大潮之下,几家欢喜几家愁。文化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传统文化企业正面临着如何成功转型,整装再出发的严峻考验。(记者 刘仁)

 

 

(编辑:朱杉杉)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