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详情

探路者与知识产权的情缘

发布时间:2013/8/29 9:34:53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他,来自甘肃敦煌,学测绘专业出身,却不安分地辞职下海骑着单车创业;她,生于四川资阳,初中才进县城读书,却坐上大巴离开家乡去闯荡世界。1993年,他们在广西北海相遇,并怀着对户外运动共同的梦想走到了一起。1件帐篷专利,让这个仅有两名员工的创业团队开始起步。

20年过去了,这顶帐篷从北海走到珠峰之巅,遍及地球南北级,他们所创立的公司也向着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的顶峰奋力登攀。2008年至2012年,该公司连续5年保持国内同类产品销量第一,成长为户外行业领军品牌。

这就是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探路者)的创始人——盛发强和王静夫妇。他们用20年的时光,诠释着“探路者”与知识产权之间的情缘。

从一件专利起家

坐在记者对面的王静,是个地地道道的川妹子,身材娇小玲珑,面容清秀可人,笑声清脆响亮。很难想象,她就是被誉为“高山雪莲”的奇女子,登顶过78000米雪山。从一个打工妹到上市公司联合创始人,再到登顶8000米山峰最多的中国女性,她的故事是从一件折叠式休闲帐篷专利开始的。

王静在四川资阳的山村里长大,是家里的幺妹儿。小时候,她是村里的“孩子头”,在家里呆不住,就喜欢爬树掏鸟窝,上山摘果子。上初二的时候,她转学来到县城边上的子弟学校里读书。那时她几乎不会说普通话,一开口就惹得同学捂着嘴笑,但也是在那儿,她看到了山村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初中毕业后,王静就读了子弟学校的幼师班。学业还没有完成,一心想走出去闯荡的她就背着父母参加了到广西北海工作的面试。纵使父母强烈反对,她毅然放弃了将来可以端上“铁饭碗”的幼师学业,奔赴千里之外的北海。坐上大巴,挥手告别家乡,第一次离开资阳县城的她,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来到北海,王静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酒店做餐厅服务员,端盘子。一个月后,她升为领班,做迎宾,后来又经过培训,当了收银员。在那里,不到20岁的她结识了前去跑印刷业务的25岁的盛发强。当时,盛发强刚刚从测绘专业毕业不久,同样扔掉了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的“铁饭碗”,“下海”创业。

第一次见面,让王静印象最深的是盛发强那股不怕苦不怕累的踏实劲儿,而让盛发强怦然心动的,是王静那发亮的大脑门儿。他们相爱了,王静加入了盛发强的小公司,开始跑印刷业务。一年后,当人们纷纷效仿他们进入印刷行业的时候,这对创业者决定去寻找能与他们的创业“火种”更匹配的项目。

也许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安排,1994年,在本报于北海承办的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上,一件正在转让的折叠式帐篷专利,让恰巧前来寻找创业项目的他们眼前一亮。盛发强野外测绘时,很少见到专业的帐篷,而在山里长大的王静,与户外运动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他们当即决定与对方谈判,最终以5000元买下这件专利的使用权。

拿到专利的使用权后,两人马不停蹄地来到江苏泗阳,用了1个月的时间,向发明人学习如何制作这种帐篷。从手工裁剪到缝纫机缝制,再到组装成型,第一批帐篷就这样在王静的手上诞生了。爱动脑筋琢磨的她,愣是学会了帐篷需要的立体裁剪,连印到帐篷上的LOGO,也是王静一笔一划设计出来的。

带着到手的技术,1995年,盛发强注册了北海天惠旅游用品有限公司,专门从事帐篷设计生产。这一年,王静成了他的妻子,也是新公司唯一的一名员工。他们投入10余万元,找了一家做被子的工厂委托生产了1000顶帐篷,嵌上了他们自己的品牌。这艘漂泊的创业之舟,从此驶上了知识产权的航道,成为国内户外行业的第一批“探路者”。

靠自主品牌扬名

在王静心中,一直有个自主品牌梦。“从成立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决定要走自己的品牌之路。那时对自主品牌的概念还不够清晰,只是觉得品牌要为自己所有,才可能走得更好。依靠代工或者模仿,企业可以走一两步,但是绝对走不远。”10多年来“探路者”品牌的成长,为这番话作出了生动的注解。

品牌有了,帐篷做出来了,怎么卖出去?难题再次摆在盛发强与王静面前。炎炎夏日,夫妇俩一起在北海的景区摆摊。一个从北京到北海旅游的人看到他们的帐篷很有特点,不经意说了一句话:“南宁不是正在举办文化体育用品博览会吗,怎么不去那儿试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们带上帐篷连夜赶到南宁。

在博览会上,盛发强反复演示帐篷如何搭起,如何拆卸。最终,他们的帐篷激起了参观者的极大兴趣。当天,他们不仅成交了10多万元,还签下80多万元的合同。来自全国的大量需求,让夫妇俩喜出望外。“帐篷也能撑起一片天。”他们认识到,是时候走出还没通火车的北海把品牌做大做强了。1998年,他们决定北上发展。

19991月,探路者公司在香山脚下两间平房里诞生了,那是一个废弃的养殖场宿舍。为了省钱,夫妇俩什么都自己动手:装电灯、粉刷墙、挖冲水厕所、铺水泥路面、烧暖气……整个公司就像一个大家庭,几个新员工跟他们同吃同住,经常一起打乒乓球、跳绳、踢毽子,周末他们还一起去爬香山。

创业的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也伴随着甜蜜。夫妇俩没有怨言,沉浸在创立自主品牌的自豪感之中,打定主意要让探路者在户外行业探出一片天地。那时,每个人都身兼数职。盛发强主外,既是总经理,也是业务员、送货员。王静主内,从设计到画版,从裁剪到缝纫,印染、组装、打包,包揽了整个流程。

公司成长的速度超乎想象。第二年,探路者就制定了帐篷生产企业标准,后来成为行业标准。除了帐篷之外,他们的产品种类也越来越多,逐步扩展到充气垫、折叠椅、睡袋等,随后又涉足衣服和鞋类。在此期间,王静从没放松过对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指导工作。在所有的工作中,王静也更享受做设计师的感觉,每次亲手缝制一款新帐篷就像创作了一件新作品一样,她经常沉迷于这样的创作中,并对此兴奋不已。

“塑造一个好品牌与创作一件新作品同样重要。”在夫妇俩的力推下,公司的品牌建设逐步落实,品牌影响渐成气候,企业发展就此进入快车道。2005年,探路者通过ISO90012000质量国际标准认证。2007年,探路者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008年,探路者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许生产商,这是在国内户外用品行业绝无仅有的一项荣誉。2009年,探路者成功登陆创业板,品牌实力得到全面认可。

“探路者的营业收入近10年来保持了超过50%的增长率,产品连续5年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销量第一,这无不得益于广大户外用品消费者对‘探路者’品牌的厚爱。”王静说。

在世界之巅创新

“非典”之后的几年,户外活动快速普及,探路者在户外行业也进入爆发式生长阶段。但是,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产品设计、品质控制、品牌塑造、市场营销,都跟不上发展的脚步,盛发强称之为“一般快速发展的家族企业都会面临的人才瓶颈期”,于是,公司开始大量引进专业营销和管理人才,同时引入风投,启动上市程序。为了让结构更加规范,盛发强不得不像割肉一样推行团队职业化。

2007年初,盛发强试着跟妻子谈心:“要不你从副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吧?公司里面家庭气氛淡下来,员工们才好发挥啊。”其实这么说他也有些不忍,毕竟从购买专利那天开始,王静就一直在产品方面挑大梁,一时之间她能放下吗?“这样还能多照顾女儿。”这是盛发强想了很久才想出的一条理由。

让盛发强没想到的是,没过多久王静兴冲冲地问他:春节期间有个去非洲的登山队,我可以参加吗?那一次,王静去了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并自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国内登顶8000米山峰最多的女登山家。高海拔登山像个魔术师,让这个敢拼敢闯的川妹子爆发出惊人的能量,也让公司的产品更具专业性。

地球上超过8000米的山峰共有14座,从2007年到2012年,王静与其中的7座在顶峰相遇。在此之前,王静爬过的最高的山是北京的香山,那些8000米的高峰,她甚至叫不出名字。起初登山时,她只是想试一试,把它当作一次难得的长途旅行。没想到,她这一试,试出了公司户外产品技术创新的新高度。

虽然退出了管理者的岗位,但由于职业原因,王静不放过任何进山试用公司一些新产品的机会,比如太阳能充电器、连体羽绒服、综合了睡袋功能的便携式帐篷等。作为公司研发中心的产品技术指导,她脑子里还有着不少稀奇古怪的想法:可以转换太阳能的帐篷、超级保温水壶、户外用的连体筷子……

登卓奥友峰,王静遭遇雪崩,12级风,20多个小时没吃没喝;登珠峰,适应训练时她听到好友遇难的噩耗,一度怀疑“我还回得去吗”;登马卡鲁峰,她6天内速战速决,想不到下撤时队友遇险;登布洛阿特峰,她23天内4次攻顶,创下多项攀登记录……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比拼的不只是意志和技巧,更是装备水平。

“登山的那种精神与气质和公司产品的气质是契合的。作为我们研发出来的极限用品的亲身试用者,这种经验也是别人无法代替的。”今年,王静将公司研发了好几季的连体羽绒服带上了雪山。“队友笑我带了两件连体羽绒服,我就跟他们解释,因为这是两种不同样的拉链方式,而我需要做产品测试,进行比较。”

“每次回来我都会给产品中心反馈体验心得,也会提出在登山中感受到的研发新产品的一些想法。”对王静来说,工作和兴趣始终没有分开,这是她觉得最幸福的状态。“品牌能不能得到认可,关键看在专业领域是否拿得出手。”登山不止是王静一个人的历练,也给探路者带来了此前难以满足的极限条件测试。

以知识产权追梦

依靠专利起家的探路者,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投入上从不手软。对于这一点,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总监陈百顺深有体会。他随手拿起一个样品腰包,用上面的拉链做起了演示:户外攀爬和其他剧烈运动很可能使拉链刮开,而有了“拉链扣锁装置”专利,就可以将双拉链的两个锁头紧密扣在一起,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再如防泼水面料技术,我们的研发成果可以保证织物在多次洗涤后仍具有卓越的防泼水性能。目前,我们已就该技术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据陈百顺介绍,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专利19件,其中实用新型专利10件,外观设计专利9件。此外,探路者还参与了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其中1项国标,2项行标已发布执行。2010年,探路者的一款羽绒睡袋摘得国内工艺设计领域专业奖项“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金奖。“这些创新成果已经成为探路者最具识别性的企业基因,”他表示。

2010年,占地2000平方米的探路者研发中心落成,这是国内户外行业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占地150平方米的户外产品测试实验室同期落成,该实验室可进行表面抗湿性、透湿率、耐磨性等50余项户外功能性专业检测。当年,公司的产品线迅速拓展,露营装备、野外鞋服、专业器材等常规供货超过千种。2012年,该实验室扩大到300多平方米,并且通过了国家实验室(CNAS)认可。

研发实力的增长,为探路者在户外高科技材料研究及技术创新等方面打开了新局面。2012年,公司研发费用增长60%,占营业收入比达3.34%。“虽然户外产品行业竞争激烈,但我们从来不假定对手,消费者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通过价格战去竞争,永远无法做出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多样性,才能提高顾客的依赖程度。”陈百顺如此解释探路者的品牌竞争策略。

盛发强一直强调,品牌是探路者最重要的核心资产。按照盛发强最初的设计,探路者采取的是国外同类公司保留研发设计、品牌和营销渠道,中间环节外包的商业模式。2008年,探路者将中间的生产环节全部外包,公司集中精力专注于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营销、渠道管理两端,品牌商的形象更加凸显。

2009年在探路者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年,本来只是在户外运动爱好者中有口碑的探路者,因为成为第一批创业板上市公司而广为人知。申报了上市材料后,探路者还聘请了王石做品牌形象代言人,同时还与中国海洋局极地办正式签约,成为中国国家科考队的南北两极探险独家专用产品。

探路者品牌影响力日益壮大的同时,一场细分市场并贴近服务目标客户的深度营销活动逐步展开:探路者率先在北京香山景区开设专卖店,方便顾客购买防水用品和登山用具。这家店取得了成功后,探路者又看准自驾游的市场,把专卖店开到汽车4S店旁边,并逐步覆盖汽车行业、景区、户外骑行、星级酒店等领域。

重大灾难面前,探路者毫不退缩。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难,探路者救援队总是第一时间冲锋在前。高海拔极限环境,更是探路者的必争之地。2012年,探路者与著名登山探险家罗塞尔的探险团队达成战略合作,这个团队将穿着探路者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经历各种极限户外环境的考验。

今天的探路者,已从一顶帐篷拓展至1000多种户外产品系列,专卖店遍布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不过,探路者的技术创新之路并没有停下来。“积极创造户外运动生活方式,为更多人提供优质的户外用品,成为国际一流的品牌运营企业。”在这个发展目标的指引下,探路者与知识产权的情缘仍在继续。(记者王 宇)

后记

博览会、帐篷、北海、北京、探路者、上市、登山家,这一连串不相干的词汇,因知识产权而串联起来,迸发出夺目的光辉。20年来,梦想与艰辛相伴,爱情与事业交织,探路者们一路携手攀登。珠峰是世界之巅,但它的高度终究可以丈量,而知识产权所能创造的高度永远都超乎世人想象。在知识产权的梦想巅峰面前,相信更多的人也会毫不犹豫,选择做一名勇于攀登的“探路者”。

 

(编辑:朱杉杉)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