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详情

【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典型案例】中冶建研院:构建保护体系 助力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1/9/16 3:14:28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日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下称中冶建研院)共有6个项目获得资助,为持续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我国从事建筑和环保技术研究、推广及应用的大型科技企业,中冶建研院2017年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中冶建研院在钢渣热闷等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开展布局 攻克难题

  “钢渣热闷技术是中冶建研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充分体现出中冶建研院的知识产权管理特色。”中冶建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项专利技术突破了钢渣显热回收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钢渣高附加值利用的进程,实现钢渣“零排放”的目标,获得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从项目初期,中冶建研院就开始进行知识产权规划。通过对技术现状及发展动态进行详细调研,中冶建研院了解到转炉炼钢排出的熔融钢渣含有丰富的热能,冷却后形成的硅酸二钙、硅酸三钙等水硬性矿物是宝贵的二次能源和资源,钢渣的热能回收和资源化处理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国内目前较先进的钢渣池式热闷技术,虽能解决钢渣资源化利用问题,但由于热闷过程压力较小,不能实现钢渣显热回收。”中冶建研院有关负责人说。

  经过技术分析与技术攻关,中冶建研院研发出“钢渣辊压破碎-余热有压热闷-热能回收输出”装备,用一体化新工艺,实现钢渣热闷过程中热能的回收,钢渣处理率达到100%,热能回收率30%。此外,中冶建研院还解决了钢渣热源输出不稳定的关键技术难题,根据热闷装置内蒸汽的压力、温度、回水量等技术参数,实时自动控制喷水量,稳定输出饱和蒸汽。

  为有效保护钢渣热闷技术,中冶建研院积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形成了以“一种熔融钢渣余热有压热闷处理方法”为核心专利的专利池,围绕核心专利在有压热闷装置、倒运装置、倾翻装置、辊压破碎装置等方面提交了70多件专利申请,其中包括35件发明专利申请。

  中冶建研院还及时跟踪竞争对手和目标市场的专利动态。从2010年起,中冶建研院委托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就钢渣热闷技术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进行检索及技术分析,并每隔6个月汇总专利动态预警报告。在钢渣热闷技术的试用和推广中,中冶建研院严格与合作企业明确知识产权条款,并签订知识产权保护协议。

  完善体系 成效显著

  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体系是中冶建研院管理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石。目前,中冶建研院已制定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运用4个方面的管理制度,包括《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管理办法》《中冶建研院知识产权管理规定》《中冶建研院专利管理办法》《中冶建研院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办法》等。

  近年来,中冶建研院还积极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主编的国家标准《钢铁渣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GB/T51387-2019)、《钢渣处理工艺技术规范》(GB/T29514-2018)分别发布,进一步推动钢渣热闷专利技术的标准化发展。

  中冶建研院围绕重点研发领域持续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搭建研发中心、科研平台、创新团队、科研项目“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高效科技研发体系;依托丰富的科研平台资源,形成“国家级-省部级(集团)-院级”三级科技平台体系,基本覆盖中冶建研院各重点研发领域;在科技人才的支持下,构建“院士-首席专家-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三级科技人才体系和传承有序的人才梯队,形成由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学位联合培养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共同构成的科研人才培养平台;科研基础设施先进完备,节能环保、钢结构、新型工程材料、结构诊治、岩土工程5大类28个专业实验室在多地建有中试基地;采取多途径的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方式,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工程承包、投资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目前,钢渣热闷技术已实现产业化,中冶建研院与宝钢湛江、武钢、首钢京唐、河钢乐亭、沙钢、山西建龙等50余家钢厂签订合同,合同额达40余亿元,2020年签订合同额超16亿元。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健全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协调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强化知识产权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将知识产权管理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中冶建研院有关负责人说。(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