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详情

东菱公司:“东方之菱”屹立创新之巅

发布时间:2012/10/11 15:48:2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神舟飞船、航母平台、航空发动机、导弹、卫星……所有这些我国最尖端的航天、军工领域,都离不开我们。不仅如此,在包括和谐号动车、轿车等民用产品生产过程中,同样有我们的贡献。”苏州东菱振动试验仪器有限公司(下称东菱公司)董事长王孝忠充满自豪地向记者娓娓道来。没错,就是这样一家创业之初只有8人团队、8万元启动资金的民营企业,10多年来,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顽强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不断刷新着国内电动振动台的推力纪录。从最早的3吨,到6吨,再到10吨、16吨、35吨,直到世界领先的单台推力50吨超大型电动振动试验台在这里诞生。922,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20周年之际,包括4位院士在内的几十位载人航天工程专家,在位于苏州新区科技城的东菱公司见证了这个令人激动的时刻。

东方之菱尽显中国豪迈

对于普通人来说,振动试验系统也许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在国防军工及装备行业,振动是引起产品及零部件失效或故障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振动试验系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振动试验早已成为检验产品性能及其可靠性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军工产品的科技化水平越来越高,振动试验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从天上的卫星、火箭,到海里的潜艇、航母平台,能否经得起冲击、碰撞,都需要提前在振动平台对其进行可靠性试验。可以说,振动试验决定着一个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据了解,振动平台作为科学研究和检验产品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期间,美军大量武器和军用器材运达前线时常常不能使用,经研究才知道,是由于器材在运输时振动所致的损坏。此后,振动试验首先进入军方,而“振动平台”作为承担振动试验的载体,被广泛地用于装备研发和检测性能的过程中。由于这类设备带有很强的军事色彩,西方在遏制中国的过程中,振动平台也被列到“禁运”清单上。

在大推力电动振动实验设备方面,几十年来,发达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禁运和封锁。20世纪80年代前,发达国家就一吨推力以上的电动振动台对我国实行禁运,到后来虽有所放宽,但5吨推力以上的中、大型振动台仍然对我国实行绝对封锁,特别是对推力在9吨以上的大型振动台更是严加管制。就在这样的背景下,1995年,王孝忠带领他的团队成立了东菱公司,立志要打破国外封锁。当时,国外两家电动振动台制造王牌企业——美国的“菱”公司和英国的“菱”公司,几乎垄断着电动振动技术。而东菱公司的名称就寓意着自强的精神和超越的勇气,争取成为“东方之菱”。

自主创新成就振动新贵

虽然创业之初颇为艰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没有市场,特别是在振动台这样涉及国防军工的行业,民营企业的处境尤其艰难。但是凭借着对事业的执着追求,王孝忠和他的团队硬是把东菱公司打造成了振动行业的一匹黑马。

从成立之初生产的第一个300公斤振动台,到2002年在国内率先研制出5吨推力电动振动台,以及其后的6吨、7吨风冷式电动振动台和10吨水冷式电动振动台,再到2004年成功研制出16吨推力电动振动台,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家有能力制造16吨级电动振动台的生产厂商,东菱公司彻底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大型振动试验台的技术封锁和禁运。2006年,东菱公司刷新世界纪录,成功研制出大推力的35吨水冷式电动振动台;20129月,世界领先的50吨超大推力电动振动试验系统问世……东菱公司不断超越自我,超越竞争对手,成为世界范围内振动试验行业的新贵。

在东菱公司的成果展示区内,陈列着众多振动试验仪器,“水平强冲击机”、“冲击响应谱”……东菱公司财务总监陈亚森告诉记者:“这些振动平台吨级大小、开关各不相同,但是功能异曲同工——模拟爆炸环境对航空、航天、航海器的零部件产生的冲击,测试被试件的防爆抗爆性能。”

35吨重的物品放在上面,用手推,只需要大约5公斤的力量,你就可以推动它。这就是科学,这就是技术。”陈亚森指着东菱公司刚刚研发成功的50吨超大型电动振动试验台告诉记者,这台设备从2010年立项到研发成功历时2年多,它的性能超过了英国、日本企业的同类产品,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陈亚森告诉记者,东菱公司之所以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是因为他们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同时重视对自主创新成果的保护。截至目前,东菱公司的专利申请量为155件,其中包括发明专利申请49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02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4件;专利授权量为109件,其中包括发明专利26件、实用新型专利79件、外观设计专利4件。

“东菱公司一路走来,坚持观念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成功经验的核心就是尊重人才。”谈起这些年来企业的快速发展之路,王孝忠感触良多。他们不断引进包括国内相关专业的顶级专家、资深研究员和优秀的中青年科技带头人在内的一大批科技英才,组成研发团队。18年来,正是这些人逐渐成为了东菱公司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带领着东菱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缩短与世界巨头们的差距,甚至后来居上。

“自主创新让‘东方之菱’屹然而立,未来还将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更大的贡献。”王孝忠信心百倍。

点评:

从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到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18年的时间里,东菱公司始终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迈着坚定而急促的步伐。相信凭着这种矢志不渝的创新精神,“东方之菱”将在高科技发展的沃土上茁壮成长。(记者 祝文明 通讯员 徐玲芳)

 

(编辑:朱杉杉)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