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详情

拉卡拉:发力科技创新 拉动支付蓝海

发布时间:2018/11/7 9:35:24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在金融科技领域,支付已经不只作为基础设施存在,还发挥着金融科技生态构建的关口作用。”拉卡拉支付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拉卡拉)创始人孙陶然曾提到,未来只有两种企业,一种是经营产品的企业,一种是经营顾客的企业,拉卡拉属于后者。

  成立于2005年的拉卡拉,作为中国领先的综合普惠金融科技服务平台,打造了底层统一、用户导向的共生系统,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全面金融服务。十余年来,拉卡拉已经累积了上亿个人用户,1500万商户和企业用户,业务覆盖全国近400个地级以上城市,是国内便民金融服务的开创者、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领军者之一。在当前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中,拉卡拉基于人工智能的“鹰眼风控引擎”和“天穹反欺诈云服务”在海量的金融交易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功能。这些技术创新的实际应用,离不开知识产权工作的保驾护航。

  立足支付科技创新

  拉卡拉自成立以来,科技创新始终是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陆续推出收款宝、收款盒子、智能POS等终端科技产品。目前,拉卡拉通过大规模布局智能POS等终端产品,满足千万商户的各类收单需求,还通过“拉卡拉云平台”和“商户大数据”满足不同场景需求,为商户提供会员管理、卡券营销、行业应用等综合服务,打通了支付产业链中不同角色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广大中小微商户的日常经营赋能。

  值得一提的是,拉卡拉在金融科技前沿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方面也不断开疆拓土。拉卡拉每天海量的交易均建立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基础上,其自主研发的“鹰眼风控引擎”和“天穹反欺诈云服务”,能够迅速完成对用户的风险评估。“鹰眼风控引擎”利用大数据和AI处理能力,能秒级反馈业务审核结果;“天穹反欺诈云服务”则采用了行业最先进的图计算技术,并在传统的规则和有监督的学习算法基础上,创造性地在图关系数据上使用了无监督的深度学习算法和知识推理机制,在团伙欺诈识别上有效弥补了原有基于专家经验的缺陷,全面保障了平台的安全。

  “拉卡拉一直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坚持‘立足金融,拥抱科技’。”拉卡拉集团副总裁陈晓华介绍,拉卡拉十分重视工程师团队的建设和培养,早在2010年,拉卡拉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大数据研究系统,当时公司并不盈利,各部门都有编制和薪酬限制,但是唯有工程师团队不受限制。“目前,对拉卡拉来说,很多最新技术在实际经营中的应用已经走到了前沿地带,迫切需要和更多的专家进行更深的交流,邀请他们和拉卡拉一起来解决已经遇到但还没解决的问题。”陈晓华表示,今年3月,拉卡拉筹划已久的大数据研究院在北京落地,大数据研究院为打造智慧经营平台,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算法、服务机器人、区块链应用等技术为驱动力,下设四个实验室和一个中心,未来三年预计累计投入20亿人民币,持续推动拉卡拉在金融科技方面发力。

  知识产权引领发展

  “对于处于科技创新前沿的公司来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能够保证研发投入的有效,避免知识产权的流失,降低侵权风险,保证公司经营的安全。”陈晓华表示,拉卡拉自2005年成立伊始,即设立了知识产权部门,并由专人专岗管理,负责打造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等工作。各子公司也均设有相关部门开展具体工作,围绕公司战略及业务进行专利布局,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

  拉卡拉知识产权部门颁布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制度、专利奖励制度、商标管理制度、著作权管理制度、各渠道维权投诉指南等内控管理制度,并积极邀请贯标辅导机构针对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情况进行风险诊断,使得知识产权工作能够在公司的经营发展中更加充分地发挥支撑促进作用。

  “公司会定期收集用户和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研发团队对需求进行评估,找到市场痛点,根据痛点攻坚技术难题,完善优化产品,并同时提交专利申请。”陈晓华说,拉卡拉在进行立项和研发时,通过对知识产权信息的分析利用,及时了解所属领域的知识产权状况,避免侵犯他人的在先权利,造成“无效”研发,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公司还制定了专利奖励制度,通过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来激励员工创新。”陈晓华介绍,在物质方面,除职务发明奖励以外,专利还与员工的公租房、职业升迁挂钩;在精神嘉奖方面,公司会授予员工荣誉称号,并邀请其在拉卡拉学院向其他同事分享自己的收获、心得,进一步鼓励并推动员工科技创新。

  对于知识产权侵权情况,拉卡拉极为重视,建立了有奖投诉举报机制。公司员工、业务合作方,以及广大用户等,均可通过有效渠道及时向公司反映涉嫌侵权行为,公司相关部门及委托的专业机构也会定期监测,及时处理。

  “我们要用科技的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水平、质量,从而让用户真正享受到金融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陈晓华表示,未来,拉卡拉将持续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通过在科技、数据应用等方面的研发和创新,进一步解决现实场景中的各类问题,把更好的金融解决方案提供给广大个人用户和中小微企业。(本报记者  裴 宏  实习记者  李思靓)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