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风采 > 详情

智能交通还需专利“铺路”

发布时间:2014/7/16 9:16:12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浪潮的迭起,作为不可或缺的一环,智能交通的建设也备受瞩目。
70年前,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展出的汽车自动驾驶系统成为了智能交通系统(ITS)的雏形。上世纪60年代,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应用于交通控制领域;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计算机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迅速发展,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开始采用高新技术来改造道路运输体系及其管理方式,从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质量,正是在这一时期,ITS开始发展壮大。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完成了ITS体系的框架搭建,关键技术研发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大规模应用在重点发展领域。ITS不再局限于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交通污染等问题,其已经成为缓解能源短缺、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安全的战略措施。
在智能交通领域,我国企业起步较晚,国外企业有哪些经验值得借鉴?面对国外企业的汹涌来袭,国内企业又应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首先,国内企业应提高专利保护意识,加强专利布局。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可以看出,目前,在智能交通领域,国外很多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在中国提交的专利申请量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企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和专利布局机会。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应当提高专利保护意识,针对创新成果积极提交专利申请。此外,国内企业和研究机构还应在国际市场进行专利布局,以加强海外市场的专利保护。
其次,在国内智能交通领域,国外来华专利申请量较少,这意味着国外企业在国内市场还存在技术洼地。国内企业应及时了解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动态,重点关注技术洼地,了解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动向,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比如在信息采集领域的视频监控技术方面,特别是针对运动目标识别、车牌识别等技术的研发,目前正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侵权风险较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应积极进行研发。
第三,国内企业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国智能交通领域的技术集中度相对较低,市场格局分散。针对这一状况,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行业整合,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例如在主要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交通信息控制领域,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同时,相关企业还应充分利用产业联盟,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为支撑,加强产学研结合,研发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第四,国内企业应关注国外企业的研发方向。在智能交通领域,日本企业拥有较大技术优势,其在最近3年的研发比较活跃,我国企业应关注日本专利技术发展动向和专利技术构成,借鉴日本企业的先进经验。
第五,国内智能交通行业应加快标准化建设。国内智能交通之所以出现核心技术少、市场格局分散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缺少准入标准和门槛。比如个别导航设备运营商为了节省投入,不购买正版软件和电子地图,而使用盗版软件和自行拼凑的电子地图,导致软件无法正常升级、系统经常瘫痪、地图信息过时等。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快智能交通的标准化建设。(柯  克)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6号(100088) 电话:010-82803068 邮箱:cipwzfg@163.com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5001074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86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