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周视点 > 详情

知识产权“老兵” 见证时代浪潮

发布时间:2018/11/28 10:39:5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访原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展中国家(《专利合作条约》)司司长王正发

  40余年知识产权从业经历,参与洽谈中国与近20个国家的商标注册互惠协议,推动几十个发展中国家加入《专利合作条约》(PCT)制度体系,处理大量涉及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争议案……在王正发的履历簿上,凝聚了他为促进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所付出的心血。从改革开放前的知识产权制度叩门人,到参与筹建中国首批涉外专利代理机构的行业先驱,再到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早期的中国面孔,王正发见证、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也参与、推动了知识产权的快速发展,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知识产权老兵”。

  发现“新大陆”

  王正发与知识产权事业的缘起,要回溯至1973年,这甚至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全面开启也还要早上整整5年时间。那年初,WIPO向中国发来了一封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邀请函,邀请中国派观察员参加于当年年底在日内瓦召开的WIPO领导机构第四次系列会议。“他们友好地表示,我们可以先出席会议,了解有关情况,然后再考虑是否加入WIPO。”王正发回忆说。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下称贸促会)在收到这份邀请函后,便责成其下属的法律事务部处理此事。经与外交部和对外贸易部紧急沟通后,同意由贸促会派人参加会议。受组织委派,时任贸促会法律事务部部长的任建新带领贸促会的工作人员王正发和卢龙以及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的杨波,一行四人坐上了前往日内瓦的航班。

  王正发说,中国如果不完善和发展知识产权制度,人们的发明创造积极性将无法得到充分鼓励,外国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将因缺乏法律保障而困难重重,中国在技术领域的更快发展将受到阻碍,中国出口商品在结构上从初级产品向技术产品的过渡将无限期推迟,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将难有实质性的突破。

  踏上日内瓦的土地后,王正发觉得自己好像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中国观察员代表团一行了解了WIPO的性质和作用,探讨了中国加入该组织的可能性,对WIPO所管辖的国际条约尤其是《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内容和作用以及相关国家的专利制度也进行了初步接触。据此,代表团在回国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提交了一份较为详细的报告,阐述了在中国建立专利制度利大于弊的各种事实和分析,积极提议在中国建立专利制度,并进而加入WIPO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

  此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的国策;198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国专利局,并于当年3月申请加入WIPO,同时指定贸促会负责筹备建立专利代理机构。“但是在我国颁布专利法之前这段时间内,始终存在着对专利制度建立与否的激烈争论,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邓小平同志果断指示,中国需要建立专利制度。”王正发说,小平同志的果断决策,打破了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争辩不休的僵局,迈出了中国建立知识产权制度的关键一步。

  代理“先行者”

  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任建新、时任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副部长柳谷书等人的领导下,贸促会开启了我国专利代理工作最初的探索。“当时,贸促会法律事务部内设立了专利代理处,筹建专利代理工作,可以说,我们是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工作,包括招聘人员、出国考察、业务培训、建立对外关系等。”王正发说,“在专利法通过后,外国专利申请开始陆续发来,工作进入实战状态,甚至一个新技术名词、一个外文词的译法都要再三斟酌。”

  1984年4月,王正发被任命为专利代理部副部长,当年7月在北京的友谊宾馆举行了招待会,中国贸促会专利代理部正式开展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贸促会地处北京的办公室为专利代理而忙得热火朝天之时,由柳谷书一手创建的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下称CPA,即该公司英文简写)也在1984年开业。同属贸促会旗下的专利代理业务部门,王正发也参与了CPA初创阶段的大量工作,并在1986年进入CPA董事会,在1988年5月成为CPA副董事长、第二任总经理。

  1985年4月1日,在专利法正式实施当天,通过贸促会专利代理部递交的来自国内外的中国专利申请共425件,其中来自国外申请人的专利申请达400件,通过CPA提交的国外专利申请人的专利申请则达到500件,而当天全部来自国外专利申请人提交的专利申请总量也不过970件,这是我国第一代专利代理人所经历的难忘历程。

  舞出“国际范”

  在1973年赴日内瓦参加WIPO组织领导机构第四次系列会议期间,王正发结识了时为WIPO候任总干事的鲍格胥,并见证了其在当年会议上的高票当选。由此,鲍格胥这位中国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老朋友”也开启了和王正发的一段长达30余年的友谊。

  在CPA任总经理两年后,1990年,王正发正式调回贸促会工作。到1992年时,王正发应邀担任WIPO发展中国家(PCT)司司长,正式走进联合国的这家专门机构,开始了在知识产权领域里新的探索。此前,WIPO还未设立发展中国家(PCT)司,因此王正发和WIPO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因为当时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对PCT制度不太了解,要想让当时的人们接受PCT制度这个“舶来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王正发刚刚担任发展中国家(PCT)司司长之时,PCT只在10余个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效。为了尽快推动这一对国际申请人有诸多利好的制度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生效,王正发开始了为期13年的“空中飞人”之旅。中国、印度、墨西哥、埃及、南非……无论是如今人们熟知的“金砖国家”抑或东盟成员国,到处都留下了王正发的足迹。13年后,当王正发离开WIPO之时,加入PCT的发展中国家已经超过了60个,当初WIPO适应时局而设立的发展中国家(PCT)司,也随着PCT制度的发展而被写进了历史。

  今年1月24日是PCT生效四十周年的日子,6月1日则是其正式开始运行即PCT受理局开始接受PCT国际专利申请四十周年的日子,PCT的缔约国如今已达152个,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知识产权申请体系。而今年,同样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于见证了这一切的王正发而言,这种巧合有着更多的意味。见证了国际专利事业发展浪潮的他,还将在新时代的潮头再扬帆。(本报记者 张海志 崔静思)



(编辑:侯岭)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