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周视点 > 详情

打造创新中心:北京要过几道关

发布时间:2015/12/28 10:00:11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领》(以下简称《纲领》)日前正式发布,提出要实现由“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转型。


  作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大城市病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早已成为未来北京无法回避的发展方向。


  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考察中明确提出,北京要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这也是科技创新中心作为首都的核心功能首次被予以明确。


  “北京具备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城市的条件。”在日前举行的“推动双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专题座谈会上,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指出,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在科技创新上具有很多先天优势。


  比如,在示范引领方面,国家赋予了北京很多先行先试的有利政策条件,使其形成了一种战略上的优势。“不仅如此,北京在双创活力、双创环境、双创信心这些指标上也都位居前茅。2014年以来,天使投资更是获得了井喷式的增长。”罗晖说。


  此外,高端人才的会聚也让北京的科技创新底气十足。“北京高端人才的密集程度,可以跟硅谷、剑桥地区和波士顿地区相媲美,其中包括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教育优势。”罗晖说。


  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科研经费支出1185亿元,比2009年增长77.2%,其中科研经费投入强度达到了6.1%,位列全国第一。


  “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在全世界也是比较靠前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副所长郭铁成表示,如此集中的人力与科技资源,理应产生以原始创新为基础的新兴产业,这是北京义不容辞的责任。


  调动创新之力


  尽管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北京未来发展的不二法门,但当下的创新局面却并不十分乐观。


  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北京43.2%的企业已开展创新活动,工业企业创新活跃度居内地首位,然而多数企业认为缺乏人才、创新成本高和缺乏技术信息是影响创新的三大因素。


  “现在大批创业团队还没被调动起来。”据罗晖透露,双创调查发现,在北京的科技工作者中将近半数的人没有创业意愿。“有初步创业规划的人占到了6.4%,只有2.5%的科技工作者真正开始了创业。”


  原始创新不足也成为了一道棘手难题。数据显示,北京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整体偏弱,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规模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1.14%。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美国已经超过3.2%,而中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


  “大部分企业实施的还是创业跟随战略,我们的产业链整合需要向高端发展,研发投入强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罗晖说。


  遗憾的是,作为全国科教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北京工业领域缺乏像苹果、微软一样的创新领军企业。在全球综合性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4最佳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中,北京工业领域仅有联想上榜。


  “如果人力资源、经费项目有效流动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很多创新建设将难有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体制所所长李哲建议,未来需要考虑建立面向企业、行业的跨区域联合基金。“目前跨界研发活动非常火爆,很多新的点子都来自跨界交流,这就需要联盟和社会组织提供跨界平台,共同推动创新管理。”


  营造创新生态


  创新不仅是一场单纯的智力冒险,还需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文化空间保驾护航。


  在罗晖看来,优良的创新生态,要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为基础,以产业创新网络构建为重点,以国家创新系统生态化为保障,以着眼全球创新生态大格局为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公司、政府、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新型关系,形成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个人和企业的创新提供条件,在知识、技术、商业模式和管理方面取得领先的地位。”


  需要明确的是,“创新生态圈核心的载体是人,要关注人的高速流动与合作,打造环太平洋创新生态圈,在更高层面聚集和分享资源”。罗晖说。


  此外,文化软环境的建设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很多国外图书馆都是24小时营业,没有节假日,而北京的图书馆是一到点就准时下班。”北京大学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周程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图书馆基本上是每3公里就有一个,轨道交通站1公里一个。“我们的地铁现在基本都做到了,但图书馆却没有这样的规划。”


  “未来北京需要把创新作为这个城市的一种重要文化和精神。”李哲认为,创新文化绝不是科普馆、科技周等内容的集中展示,它远远超出这个概念。“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给予企业家足够的尊重和认可,要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
(李瑜) 

(编辑:汪诚)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