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一周视点 > 详情

3D打印能否描绘制造业美景?

发布时间:2014/12/19 10:07:00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一项颠覆性的制造技术尚存诸多技术短板,国内企业更需警惕潜在专利风险--


3D打印能否描绘制造业美景?


  前不久,号称“全球首批3D打印实用建筑”的房屋亮相上海。不用一砖一瓦,只要一台3D打印机,就能在24小时内建起10间房。一时间,3D打印又掀起了舆论的小高潮。


  对于3D打印,社会上不乏溢美之词,认为这一技术或将重塑全球制造业竞争新格局。同时,业界也存有争议,认为3D打印缺少成熟技术与应用支撑,不但在工业级别上的应用有限,而且低端民用市场的前景也不明朗。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由于3D打印的一些技术瓶颈尚不能克服,短期内不太可能取代传统制造业。总体来看,国内企业在研发中要重视技术短板、警惕专利风险。我国在对3D打印产业进行扶持的同时,更需冷静看待。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发布了《增材制造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下称《报告》),该项目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组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机械发明审查部负责实施。增材制造行业专利分析课题组(下称课题组)成员董新蕊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3D打印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其准确名称是“增材制造技术”。为了概念普及之便,才将“3D打印”作为了该技术的俗称。


  技术研发有差距


  记者从《报告》中获悉,截至2013年6月30日,全球涉及3D打印的专利申请量累计达3047件。其中,美国的专利申请量最大,占该领域全球专利申请总量的41.7%;日本和德国次之,分别占23%和13%;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占7.9%,位列第四。


  “通过3D打印国内外专利申请状况的对比可知,在该领域,我国拥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特别是中航天地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激光近净成形技术’现已走过了技术跟随阶段,其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均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国在该领域产业链尚不完整,关键零部件如高精密激光器全部依赖进口,在材料方面我国也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此外,我国企业的参与程度、对全球制造业市场的专利布局等仍需进一步加强。”董新蕊表示,“作为中国研发主力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成体系,重复研发内容较多,其在生产力转化方面仍有欠缺。近两年,我国3D打印产业园区纷纷涌现,预示着我国产学研已迈出了更坚实的一步。”


  “3D打印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专利申请量并不算多,根本原因在于至今该技术仍存在尚未攻克的技术瓶颈,主要涉及打印材料的多样性、成型效率、精度与稳定性、生产成本、产业环境等,距产业成熟阶段尚有较大距离,限制了这项技术在国内的影响力。此外,3D打印的力学性能、抗疲劳性能等均未达到相应要求,从综合经济效益来看,3D打印并不能颠覆传统制造工艺,即使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逐步渗透至主流制造业,但也只能成为制造业的一部分。”课题组副组长王京向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介绍。


  “3D打印适用于小批量生产、结构复杂、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产品。中国3D打印企业规模小,产品价格较低且质量不高,90%的产品主要用于外销。尽管我国目前的市场容量并不大,但随着创新性产品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的社会需求不断增长,3D打印行业的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激光快速成形中心教授林峰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专利风险需谨慎


  有媒体指出,一件涉及3D打印核心技术的国外专利已于2012年到期,那么,国外的到期专利相关技术能否随便使用?对此,董新蕊提醒:“除了核心技术,国外专利申请人对其配套设备、加工工艺都进行了专利保护,与其相关的外围专利、授权其他企业进行二次开发的专利都处于有效期内。中国企业面对国外到期专利时当谨慎。”


  “在3D打印领域,失效专利主要来自国内专利申请,国外来华的专利申请大多处于有效状态。这一现状表明国外企业看好3D打印产业以及中国市场。3D打印上游产业链的材料、零部件、软件等方面,我国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竞争劣势。因此,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应警惕可能存在的专利壁垒和风险。”董新蕊表示。


  课题组通过对美国3D系统公司的20多项同族专利进行跟踪分析发现,该公司提出的涉及3D打印技术的专利申请在美国的授权率明显高出其在日本、欧洲和中国的授权率,甚至明显高出美国专利申请的总体平均授权水平。对此,课题组建议,相关部门应予以关注,特别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积极做好专利预警工作,监控国内外主要区域和主要竞争机构的专利申请动态和布局情况,及时为国家、企业提供技术发展和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在法律框架下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对策。”王京表示。(冯飞  陈婕)
 

(编辑:曹越)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