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报道 > 详情

林州:红旗渠故乡迸发创新活力

发布时间:2013/12/11 10:14:19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50多年前,这里曾是水源匮乏的贫瘠山区,当地的老百姓拿出愚公移山的干劲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如今,这里是自主创新的热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在这里挥洒着创业的激情。这里,就是红旗渠的故乡——河南省林州市。2013年8月,林州市作为河南省唯一城市入选新一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近年来,全市大力实施‘企业科技创新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和‘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的工作目标,着力抓好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从政策、资金、人员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市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以及服务能力不断提高,为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升级、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州市市委书记郑中华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完善体系 激励创造
“林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林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孙存周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为了全面提高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林州市成立了以副市长为组长的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知识产权工作会议。近年来,林州市先后制定出台了《林州市专利试点企业管理办法》等文件,完善了知识产权政策体系,通过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体系,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配套政策,不断增强了企事业单位自主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了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我们从2007年开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并在市内实际投入应用的企业,按照产生的效益奖励5万至10万元。每年7月份,我们开展全市专利申请服务月活动,活动月期间,我们不仅聘请专利代理人来林州集中办理专利代理事宜,还邀请专利代理专家进行现场培训,为乡镇、企业、发明人讲解了申请相关知识。”孙存周告诉记者,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制度和举措的实施,林州市专利申请质量和结构逐步转好。2013年1月至11月,全市共提交专利申请232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88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119件,外观设计专利申请25件。2012年全市共提交专利申请24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46件,同比增长76.9%;职务专利申请189件,占申请总量的75.9%,连续两年均进入全省前20强。
服务企业 助推转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林州市的知识产权工作能够不断突破,节节攀升,与活跃在创新一线的科技型企业的努力密不可分,也离不开林州市知识产权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没有林州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帮助,就没有企业的今天。”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林州重机)总经理田连成不无感慨地告诉记者,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同时生产煤矿“五机一架”成套设备的上市民营企业,林州重机自成立伊始就十分注重技术研发,在煤矿成套设备、数字化矿山与矿井连续提升设备、虹膜识别与井下跟踪定位等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其知识产权工作却只是刚刚起步。“林州重机虽然成立于1987年,但开展知识产权工作却是2011年的事,这还多亏了林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田连成告诉记者,在了解企业的需求后,林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专门组织专利代理人员深入企业上门服务,宣传专利申请相关知识和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实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在林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帮助下,林州重机于2011年成立了由总工程师直接领导的知识产权管理办公室,全面负责知识产权工作。此外,为提高和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公司制定了“关于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管理办法”,实行基础工资和浮动工资加奖金激励机制。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提交专利申请70余件,拥有专利59件。2012年,林州重机被确定为“河南省第六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和林州重机类似,林州市科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能公司)在知识产权工作上也走过了相似的道路。作为一家生产离子液体、新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新能源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科能公司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开发以离子液体为主导的绿色新能源材料,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在成果的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缺乏经验。为此,林州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亲自上门服务,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协助制定公司知识产权战略。如今,科能公司已先后研制开发了60余种新产品,先后建成了年产25吨离子液体生产线、年产500吨离子液体电解液生产线。截至目前,该公司已提交6件专利申请,其中2件已获专利权。
林州重机和科能公司只是林州众多创新型企业的缩影,“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正激励着一大批林州企业奋勇创新。“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为抓手,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工作新机制,促进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提升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为构建‘创新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孙存周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记者  陈建明)
 
(编辑:刘珊)
首页|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